一文读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流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流程复杂,且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要素,需要一套较为完备的技术实施流程作为支撑,以保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根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容,结合具体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流程大体可划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及后期管护3个阶段。



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期准备




项目的开展实施要立足于对区域特点的充分调查和评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期准备主要分为前期调查阶段和基础评价阶段。
(一)前期调查阶段
为确保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计划性,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调查。前期调查阶段是对整个整治项目的最初认知过程,分任务、计划、调查、整理4个阶段进行,主要服务于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过程。在前期调查阶段,首先要明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任务并拟定后续的工作计划;其次要展开全域自然资源调查,收集和调查项目区的有关自然、经济、社会等相关数据资料;最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储存备用。该阶段的所有分析结果都是为之后的阶段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
(二) 基础评价阶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评价主要是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对项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该阶段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方面,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进行条件评价、适宜性评价、潜力评价、供需评价和风险评价,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先区域,能有效把握区域的现状和潜力,有助于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方向和力度。另一方面,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后续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要面对权属调整问题,权属调整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土地权利人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积极性。这时也可以借助基础评价来实现权属交换过程中的价值平衡。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中期实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中期实施主要可以分为规划、设计与施工3个阶段。
(一)规划阶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和主线的规划,注重“土地整治+”内涵的拓展与延伸。首先应优化空间格局,以功能利用为导向进行分区,从区域整体入手保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资源,使得各分区的土地整治功能布局有总体统筹和部署,避免无序的土地整治,实现整体土地利用系统的功能提升。具体来说,应根据项目区的区位特点、村规划及当地自然条件异、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特色,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合理划分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分区的整治任务、整治目标及重点整治内容。其次要统筹安排整治分区内的各项整治任务,统一协调推进。具体来说,为保证区域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应统筹配置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资源,系统安排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文化传承复兴、产业布局优化等5项整治内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应既能从“高处着手”,又能够向“低处落地”,就是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要能从区域整体尺度上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引,更应能为具体工程节点的有效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设计主要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对形态、功能、技术、经济、能源、景观生态等方面的需求和其他规划参与者的建议考虑,遵循相关行业的技术规范,按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本身特征,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农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整治工程进行设计。其中,农业空间工程设计包括垦造农田建设生态农田建设、农田功能恢复建设、农田质量提升建设等子项;生活空间工程设计包括旧村建筑风貌整治、新民居及田园综合体建设、绿化园林及景观建设、道路与市政建设等子项;生态空间工程设计包括湿地及流域生态修复、矿山及废弃土地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建设等子项(余建忠等,2021)。其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工程实施流程进行设计,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中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技术、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技术、道路工程设计技术、防护工程设计技术等。除此之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设计技术还应注重对乡村人文要素、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设计,比如立足区域的历史文化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文化复兴工程设计、三产融合发展设计、生态廊道工程设计等。
(三)施工阶段



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后期管护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后期管护是指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以委托等方式确定管护组织或个人,管护组织或个人按照业主单位的有关规定,对项目土地、基础设施等进行管理、养护等行为(卢新海等,2011)。后期管护主要包括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监测监管阶段与绩效评价阶段。
监测监管阶段是指在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对改造或新建成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品进行后续的动态监管,该阶段需要的技术包括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技术、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对所形成的新型业态项目的进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监测技术等。
(二)绩效评价阶段
绩效评价阶段是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的综合考量,该阶段涉及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等多重方面。一方面,作为建设工程,要考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流程的“投入-产出”情况,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适度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经济产出效益,如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产业转型、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即要保证在经济上可行。另一方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管理要立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促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真正服务于民、便利于民,起到惠民生的作用,即要保证在社会上可接受。此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应严格以保护及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水平为前提,工程项目建设应最大程度减少生态干扰,及时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快速导航
扫码咨询
资格验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